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就医指南 >>出院服务 >>康复二科

出院服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二科

字号: + - 14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二科系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康复科建设单位之一。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作为科室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神经康复、老年康复为中心,骨科术后、儿童康复、慢病康复协同发展的综合康复服务平台。科室不单现代康复诊疗技术与设备达到国际水准,对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应用研究在国际某些领域更是独树一帜。并且,着力培养科室中医康复内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针灸、刮痧、拔罐、中药、按摩、熏洗、导引等传统中医药特色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发挥中医药之所长,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图片 1.jpg

(望京医院康复中心)

科室以临床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疑难、复杂、重症疾病或功能障碍为突破点,收治各种神经损伤类疾病及骨伤术后的患者,包括各种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及炎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直肠等;肢体及脊柱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等创伤及骨科术后的功能重建。

图片 2.jpg

(病房环境)

科室优势特色诊疗:

1.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慢性意识障碍是指严重颅脑损伤(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脑病)导致的病程超过28天的意识障碍。我们利用科室专利技术“脑电非线性分析”(ZL03137747.5)来评估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并实践出了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案。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多靶点、多疗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促醒方案,结合中医醒脑开窍促醒技术,进行综合的、多维度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促醒治疗。团队已累计治疗全国各地近500名难治性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有效促醒率达到50%左右,最小促醒患者5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并以《意识障碍的神经机制及诊疗康复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22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科室将不断提高诊疗能力,致力于打造望京医院慢性意识障碍促醒中心。

图片 3.jpg

(获奖证书)

2.失语症诊治:利用先进的心理语言评估确定失语症神经损伤环节,并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针对这些神经损伤环节进行靶向治疗,获得两项国自然连续资助,达到了“有效且快速”的高水平要求。共收治大面积脑损伤导致的完全性失语症患者300余例,通过2个月左右的康复,言语功能接近完全丧失的患者得到显著改善,基本恢复到简单日常言语交流水平,改善率超过90%。

3.吞咽障碍: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评估吞咽障碍的神经损伤环节,并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针对这些神经损伤环节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了患者吞咽障碍的恢复,获得两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资助,共收治400余例存在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反复肺部感染的吞咽障碍患者,有的甚至是ICU的患者,经过1-2个月的吞咽康复拔除胃管,恢复自主进食比例接近90%。

4.认知功能障碍:以脑损伤后最常见的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入手,利用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使脑损伤患者的记忆障碍和注意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

5.平衡共济运动障碍:脑损伤后平衡功能、共济运动障碍在临床上属于难治的功能障碍。采用平衡训练结合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共济运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6.精神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为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与使用抗抑郁药物对比可见,利用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刺激前额叶及左侧DLPFC区,对抑郁症有缓解作用,疗效等同于抗抑郁药物,且无药物副作用、效果显现更快、治疗时间更短。

7.睡眠障碍:为神经康复病房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康复效率。口服镇静安眠类药物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利用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调节睡眠改善失眠症状,使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

8. 神经源性膀胱:为神经康复患者常见并发症,脊髓损伤类疾病患者尤为多见,拔管困难,常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反复泌尿系感染。应用长针针灸透刺配合艾灸、红外线照射疗法,可有效疏导膀胱气化功能,改善患者逼尿肌无力、括约肌痉挛等问题,以改善患者膀胱功能障碍。

9. 慢性疼痛:颈腰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炎等慢性劳损性疾病导致的疼痛,长期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针、推、药并用,以综合的中医外治方法可以针对患者慢性疼痛的不同时期及程度给予适当的干预,舒经活络,理气止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 4.jpg

科室秉持“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加强国内外科研合作交流,综合提高服务能力,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康复临床、科研、教学平台,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打造望京医院的康复品牌。

图片 5.jpg

感谢您对望京医院康复二科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全心全意为您的康复提供最大帮助。

科室电话:010-84730703


科室医师介绍:

图片 6.jpg

吴东宇 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神经康复的临床和研究。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意识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长:

擅长重度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程度评估、预后判断以及促醒康复,脑损伤后运动障碍、失语症、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小脑平衡功能、共济运动障碍的康复。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周二下午,周三夜门诊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科专家诊室

图片 7.jpg

张 旭 主治医师 博士

专业特长:中西医康复治疗并重。采用传统中医针灸、刮痧及推拿手法治疗,联合现代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治疗手段,对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及脑外伤后瘫痪、意识、言语、吞咽、认知等功能障碍进行多元化综合康复治疗。擅长利用中医外治法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等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进行防治。

专病门诊:脑卒中防治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二科诊室

图片 8.jpg

李媛媛 主治医师 硕士

专业特长:在中医“整体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康复理论及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及脑外伤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进行精准评估及靶向治疗。擅长于传统的针刺手法、灸法及头针、耳针等新疗法,善治头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中风偏瘫、胃肠疾病、颈肩腰腿痛、失眠等病的治疗。致力于“治未病”的研究。

专病门诊:睡眠障碍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二科诊室

图片 9.jpg

段国平 主治医师

专业特长:擅长脑血管疾病常见后遗症如偏瘫、吞咽困难、失语症、植物状态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擅长联合应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及现代康复技术治疗颈椎病、颈椎失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扭伤、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炎、运动损伤等病症。并擅长失眠、头晕头痛、焦虑、女性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便秘、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病及老年病的中医内外治法综合调理。

专病门诊:吞咽障碍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二科诊室

图片 10.jpg

赵珈艺 主治医师 博士

专业特长: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如失语症、偏瘫、吞咽障碍、脊髓损伤等。擅长传统中医疗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及内科杂病,如二便障碍、焦虑抑郁、失眠、脾胃病、带状疱疹、胸闷心悸、亚健康状态。针灸理疗治疗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骨科术后康复。

专病门诊:语言障碍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二科诊室

图片 11.jpg

刘宝虎 主治医师 博士

专业特长:中枢神经及骨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擅长: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意识障碍促醒;脑损伤后运动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酷爱中医,擅长脉诊,针药结合治疗内、外、妇、儿临床常见及部分疑难病。

专病门诊: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门诊地点:康复中心一层康复二科诊室


科室相册

图片 12.jpg

(医生合照)

图片 13.jpg

(多关节等速训练系统)

图片 14.jpg

(下肢情景互动训练系统)

图片 15.jpg

(平衡生物反馈训练系统)

图片 16.jpg

(颈椎三维训练系统)

图片 17.jpg

(下肢机器人训练系统)

图片 18.jpg

(床旁脑电非线性分析检查)

图片 19.jpg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


科普:

第一篇 新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颅脑损伤恢复的加速器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利用弱电流(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它通过两个放在头皮的电极,以微弱的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层。

tDCS机制

tDCS由阳极和阴极两个表面电极组成,由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以微弱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而发挥作用。神经生理学实验证明:当电极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神经元放电增加,反之则减少。tDCS是一项能够诱导皮质功能可塑性改变的技术,而且具有安全、无痛苦、简便易行的特点。

应用领域

tDCS技术的临床中应用逐渐得到推广。目前,tDCS对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失语症、吞咽障碍、精神心理障碍、共济运动障碍等,以及脑瘫、睡眠障碍、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及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的改变都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性、能加速脑功能,以及挖掘康复潜力的脑刺激技术。

1.颅脑损伤意识障碍促醒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能够改善皮层细胞兴奋性的治疗手段,可以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该技术能够提高受刺激部位皮层细胞的兴奋性,使皮层神经细胞重新建立起复杂的网络行为,促进患者的苏醒进程。我们对数百名意识障碍患者进行促醒,缩短了苏醒时间,提高了苏醒率。

2.脑卒中运动障碍与痉挛

研究显示阳极tDCS刺激受损大脑半球以及阴极tDCS刺激未受损的大脑半球均可以使运动功能得以恢复。另外,在卒中恢复期患侧初级运动感觉区存在着超激活现象,阴极tDCS抑制患侧上肢初级运动感觉区,可以缓解患者的痉挛。tDCS对运动皮层的调节有双向作用,取决于在恰当时间使用恰当的tDCS治疗。

3.失语症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言语命名功能的实现需要调动广泛而复杂的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来参与。临床试验证明,阳极tDCS刺激左侧语言相关脑区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在处理疑难、重症、少见的言语功能障碍时,合理的应用tDCS对大脑皮层功能调节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失语症的康复疗效,缩短康复进程。利用心理语言评估指导tDCS靶向治疗失语症已经成为失语症康复的又一“利器”!

4.认知障碍

特定的认知康复训练对认知功能障碍有显著的提高,而tDCS的应用可以更大程度的挖掘认知功能恢复的潜力。tDCS刺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的颞顶区,提高颞顶区的兴奋性可以提高AD患者的识别记忆能力。阳极tDCS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可以显著的提高对词的记忆力。

5.吞咽障碍

研究表明,阳极tDCS作用于健侧或患侧吞咽皮质都可以改善单侧半球卒中后的吞咽功能;双侧吞咽皮质阳极tDCS治疗可以改善累及双侧半球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失用。tDCS可以有效恢复双侧半球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并缩短康复疗程,取得良好的疗效。

6.平衡共济运动障碍

平衡功能、共济运动障碍在临床上属于难治的功能障碍。采用平衡训练结合非侵入性经颅小脑电刺激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共济运动,缩短康复疗程,取得良好的疗效。

7.帕金森病

针对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姿势步态障碍等,以及伴发的抑郁、认知缺损、精神异常等,利用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对初级运动皮质及前额皮质进行治疗,患者的步态、运动迟缓及认知减退等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8.精神心理障碍

脑卒中后抑郁症为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严重的抑郁症常常伴有皮质活性和兴奋性的改变,尤其是在前额叶。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左侧前额皮质的兴奋性过低,右侧前额皮质兴奋性过高。与使用抗抑郁药物对比可见,利用非侵入性经颅电刺激技术刺激前额叶及左侧DLPFC区,对抑郁症有缓解作用,疗效等同于抗抑郁药物,且无药物副作用、效果显现更快、治疗时间更短。

9.失眠

现代生活压力加剧,失眠患者逐年增加。长期慢性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及工作、学习效率。口服镇静安眠类药物易产生药物依赖性。tDCS治疗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失眠症状,使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


第二篇 昏迷、最小意识状态和植物状态的定义

昏迷:特征是无觉醒和意识,是一种无反应状态,患者闭眼,不能够被唤醒,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与植物状态不同,昏迷患者刺激不能产生自发的觉醒和睁眼。为了与晕厥、脑震荡及其它一过性意识障碍状态相区别,昏迷必须持续至少1小时。总的来说,存活下来的昏迷患者在2~4周内觉醒并复苏。此复苏时间可以长于植物状态或最小意识状态,或者在意识完全恢复之前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

植物状态:现在称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指患者可以觉醒,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持续性植物状态被定义为急性脑外伤或者非创伤性脑损害后1个月仍然处于植物状态,与现在的慢性意识障碍(病程大于28天)概念相近,它并不意味不可逆。永久性植物状态是不可逆的。根据美国Multi-Society Task Force对PVS定义为非创伤性脑损害后3个月或者脑外伤后12个月仍然处于植物状态。英国医学会(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BMA)认为应符合下列临床标准:无证据显示对自我或环境有知晓;对视觉、听觉、触觉或其它刺激无表明意识目的的反应;不能理解语言或做出有意义的表达;有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干功能保留,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最小意识状态:表现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限但清晰的知晓,在可重复性或持续性为基础,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种:执行简单的指令;用手势或言语表达是/否反应(不论正确与否);可理解的言语;有目的的行为(包括环境刺激相关的动作或有效行为,而非反射活动所引起)。出现最小意识状态被定义为交流或有功能地使用物体的能力。它比持续性植物状态更可能进一步进展。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永久性处于最小意识状态。


第三篇 神经康复的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神经细胞死亡后不能再生”的观点影响,学术界一直认为严重的神经损伤之后是难以很好恢复的。临床康复医学实践证实:神经疾病和损伤后的功能是可以康复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脑损伤后大脑功能也是可以重组的。许多脑损伤患者经过康复,恢复了受损的神经功能,甚至重返工作岗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掌握好康复的原则关系到如何使神经系统损伤能够得到最好的恢复。

神经康复原则之:早期康复

一般来说,一旦患者的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就可以考虑开始康复了。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动”或“废用”造成的“废用综合征”;残疾的二级预防。

神经康复原则之:主动性康复

随着学术界对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人们已经明确了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康复处理的实践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的。主动性康复强调患者主动性完成神经功能活动,而不是依赖被动性运动。

因此,神经康复要想取得“最大化”效果,必须依赖患者主动性参与各项神经功能活动。被动性康复手段应尽量减少。

神经康复原则之:适宜性康复

这项原则是相对于不正确地使用康复技术而言。只有使用适宜的康复技术,才能使神经功能沿着正确的康复轨迹前进,少走弯路。例如,痉挛几乎是每个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必经的阶段。不恰当地训练上下肢力量,可以加重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最终使患者遗留残疾。如此甚至可以说“不恰当地训练比不训练还要糟糕”。

神经康复原则之:强化康复

按照患者实际尚存的功能和可能恢复的潜在能力,制订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康复程序,使患者通过反复的实践确实地获得功能的进步,就必须对“实践”这种功能付出必要的“时间”,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剂量”。付出的时间太少,要求的剂量太低,康复的效果出不来;反之,时间和剂量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会适得其反,患者的功能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退步,甚至产生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使康复性活动不得不停止下来。

神经康复原则之:全面康复

疾病治疗和康复处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治愈和病情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个体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除了从身体的水平评定各个器官和脏器的形态和功能外,要对个体的功能或健康的情况进行量化的评定,必须对个体的活动能力和社会的参与能力进行细致的量化评定。当我们检查康复医疗的后果时,必须以“活动”和“参与”两级的评分作为基础。也就是说,要从身体—活动—参与三个水平进行全面的康复。

神经康复原则之:个体化康复

在开展急性期或早期的康复训练时,应该首先评估康复性处理的危险性。然后对患者可能承受的康复训练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度、甚至具体的康复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处理意外的方法等,都应当仔细地写成完整的康复计划。随着患者对康复处理的产生反应,再逐步调整康复处理的性质和剂量。根据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是实现功能恢复的核心问题,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典型病例:

1例难治性感觉性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报道

1月前,一名70岁的王先生突发脑梗死,病后出现严重的言语障碍,日常交流困难。他听不懂他人的言语,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时答非所问,自顾自滔滔不绝地诉说,却无法令人理解其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表达不能被理解,脾气日渐暴躁。老伴焦急万分,辗转各家医院四处打听,问询无果,累倒住院。最后在专业人士的推荐下,找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二科吴东宇团队,询问关于失语症的相关治疗。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较严重的感觉性失语,预后如何?该如何治疗?治疗效果怎样?需要进一步去解答。利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系统(PACA),患者在入院后首先进行了评估:听理解差,测评正确率为0,复述、命名均不能完成;最后确定患者的语言在“听”通路的输入环节和“说”通路的输出环节均存在障碍。结合其失语机制及神经影像分析,判断其预后应较为良好,存在较大治疗空间。

图片 20.jpg

因情绪心理问题,患者不愿配合康复师进行常规言语治疗。我们根据PACA确定的多个大脑皮层靶区,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多个损伤环节逐一进行靶向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者听理解较前改善明显,测评正确率达50%,能完成部分复述,能进行简单言语交流,并且情绪改善能够积极的配合我们进行治疗。家属也诉在日常交流中进步明显。患者现处于进一步的言语治疗之中。

不同于目前常规感觉性失语治疗只刺激“Wernicke脑区”,心理语言评价指导经颅直流电刺激靶向治疗失语症,能明显提高失语症的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并挖掘患者的恢复潜力。

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二科在评估、治疗失语症方面,经验丰富、手段先进、疗效显著。希望在以后能服务于更多的失语症患者,让失语症患者受益。

两例重度颅脑损伤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报道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康复治疗对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造成的重度颅脑损伤的康复常常涉及意识障碍的评估和促醒、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障碍、失语症、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等,这些领域一直是神经康复中的难点。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一体两翼”(以三级甲等综合中医医院为主体,骨伤与康复两个学科方向两翼齐飞)的医院发展策略的指导下,利用“国家级中医康复重点专科”的平台,康复二科积极引进了脑电非线性分析、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新检查和治疗技术,对临床上“疑难重复杂”的神经功能障碍展开了治疗。现将两个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1:患者刘X,男性,67岁,因“车祸后意识不清7月余”入院。患者7月前因车祸致意识不清,头颅CT示“广泛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左侧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右侧颞叶脑挫裂伤”。患者辗转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意识障碍改善不明显;患者家属对其意识状态非常焦急,为抱最后一线希望于2016年4月28日入望京医院康复二科。入院查体:持续植物状态,可自主睁眼,无言语及指令反应,无功能性(有目的性)运动,无视觉追踪;饮水呛咳,可经口进食少量半流食,留置胃管。改良昏迷恢复量表评分:4分。入院诊断: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骨缺损修补术后。该患者主要问题为意识障碍,还能不能醒?什么时候醒?如何促醒?临床上如何判断其意识状态是否处于清醒状态?均为难题,故属于疑难病例。

我们利用两个意识障碍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首先对该患者进行了脑电非线性分析检查,确定了患者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而且苏醒的可能性比较大。随即给予积极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同时配合综合促醒康复措施,包括针灸、中药、听觉刺激以及肢体运动康复等。经过2个月的治疗,目前情况:意识清醒,能理解部分语言,左侧肢体可见随意运动,面部表情较前明显丰富;右侧肢体张力较前明显改善,可见小幅度自主屈肘,疼痛刺激下可见右下肢躲避反应;拔除胃管,自主经口进食水。改良昏迷恢复量表评分评分:18分。患者由持续植物状态恢复至最小意识状态,最后到清醒。目前开始失语症康复和肢体运动康复训练。

病例2:患者孟X,男性,64岁,因“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个月”入院。患者3月前在家中突发右侧肢体运动不利,不能说话,头颅MRI示左侧大脑半球新发梗死,头颅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经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但言语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康复而入我科。入院查体:神清,完全性失语(命名不能、听理解差、不能数数,只能发“啊”、“呀”之类无意义单音),右侧肢体软瘫,右肩关节半脱位,小范围被动活动即示意疼痛,右手肿胀明显。康复评定:ADL 20分,Fugle-Meyer5分。复查头颅MRI示:左侧额叶、顶叶、颞叶大面积梗死灶。入院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右侧肢体软瘫 完全性失语 高血压病1级、高脂血症、痛风。该患者主要问题是:常规治疗(针灸、理疗、PT、ST)起效慢;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差,无主动说话意愿,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家属提出放弃失语症治疗,仅以运动功能改善为目标,并准备联系以运动治疗的外院进行治疗。由于完全性失语的康复属于“世界性难题”,而且该患者还存在主动性差,不积极配合康复,故该病例属于疑难复杂病例。

我们利用两个失语症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先对患者进行脑电非线性分析,发现其言语恢复仍有很大希望和潜力。接下来经过2周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患者的复述能力明显提高,不仅能数数,而且可以说自己的姓名,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听理解也明显提高。另外,训练积极性显著提高。家属对结果很满意,表示就是自费也要继续治疗。目前患者仍在院治疗,现可进行2-3个词的简单对答,右上肢肩肘关节出现运动,下肢开始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启示:

我们应当紧跟国际康复发展动向,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不仅重视运动功能的康复,更应关注意识障碍、失语症、认知功能,以及精神心理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因为后者在基层普遍处于被忽略以及束手无策的状态,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康复研究的热点,未来若干年康复医学科临床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也很可能体现在这些方面;不但要注重疗效,还要与时间赛跑,让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科的临床和科研水平,已成为高水平康复医学科的研究和治疗的特色;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中西医康复手段并重,在传统中医特色康复诊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引进经颅直流电刺激等世界级水平的先进康复技术,临床上“疑难重复杂”的神经功能障碍康复也应当逐渐成为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品牌。

又一例“植物人”被唤醒

3个月前许先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昏迷不醒,被同事急送至医院。头颅CT发现脑出血,量约80ml,行“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后,患者持续意识不清。家属自觉从天上突然砸下来一块大石头,压的喘不过气来。1个半月前,找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二科意识障碍促醒团队,寻求促醒治疗。患者呈持续性植物状态(现在称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伴有频繁四肢强直性发作。患者能不能醒?预后如何?合并强直性发作该如何促醒?都需要进一步去解答。

图片 21.jpg

我们予患者进行脑电非线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安静闭眼非线性指数为0.56,针刺患侧非线性指数为0.50,针刺健侧非线性指数为0.55。提示患者目前处于“植物状态”。在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安静闭眼非线性指数为0.84,针刺患侧非线性指数为0.72,针刺健侧非线性指数为0.81,发现患者脑区之间联系尚可,提示有很大的恢复空间。

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频繁四肢强直发作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制定促醒方案,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针刺等综合手段,经过4周的治疗后,发现患者白天能够睁眼8-10个小时,在声音刺激下出现眼神的凝视,转头动作,能完成部分简单指令运动(用手指比划1、2)。我们进行第二次评估,脑电非线性分析数据显示:安静闭眼非线性指数为0.60,针刺患侧非线性指数为0.53,针刺健侧非线性指数为0.67。数据结合临床表现,提示患者已处于“最小意识状态”。在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安静闭眼非线性指数为0.84,针刺患侧非线性指数为0.81,针刺健侧非线性指数为0.90。提示脑区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加,预后良好。

图片 22.jpg

经过第二阶段的康复治疗,目前患者在指令运动下可以完成握手、点赞,手拿物品、抬腿等动作,在刺激下有“疼”、“好”等字的口型。希望在后续的治疗中,能看到患者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