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赤小豆
赤小豆在我国应用时间非常早,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古医经典之中,众医家对其进行过详尽的记载和论述。如《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食性本草》记载“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日华子本草》记载“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书海拾贝,时见一斑,其中妙处,愿与君说。
赤小豆,来源于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两种来源功效应用大致相同,入药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以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赤豆略偏于补,多当食物,虽药力稍逊,但产量足,也有药用。
民间认为赤豆可以补血,人们常用赤豆煮汤、煲粥、或加工成豆沙、制作面点食用(如豆包、月饼等)。我们常见的红豆薏米茶以赤豆薏苡汤(《疡科捷径》)量裁而得,有润肠通便、消肿利尿、健脾祛湿、延缓衰老等作用。
赤小豆,禀秋燥之气而生,色赤入心,下行而通小肠。其味甘、酸,性微寒,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临床常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症。本品可内服(9?30g),也可外用(研末调敷)。
赤小豆与赤豆的区别
现代研究
赤小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钙、铁、硒、钾等多种成分。
赤小豆锌、锰、钙及总三萜含量高于赤豆,铁含量略低。与经验认为的“赤小豆入药为良,强于利水;赤豆多为食用,略偏于补”的观点相符。
赤小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菌和雌激素样作用。
适宜人群:
水肿及肥胖人群适宜服食赤小豆;产后少乳和产后浮肿者食用,可单用赤小豆煎汤或煮粥。
使用注意: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尿频的人群不宜服食。
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赤小豆。
身体比较瘦弱的人不宜过食赤小豆。
被蛇咬者百日内不宜服食赤小豆。
药膳食疗方
鲫鱼赤豆汤(《得配本草》)
组成:鲫鱼3条(约500g),赤小豆50g,食盐适量。
制作:将鲫鱼去腮,净膛,洗净备用。将赤小豆填入鱼腹,扎定,水煮至烂熟,以少许盐调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淡味食之。
功效:补脾和胃,利水消肿。
西瓜赤小豆汤(《常见病中医辨证食疗》)
组成:西瓜皮100g,赤小豆100g。
制作:将西瓜皮、赤小豆洗净,加适量水,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5-10分钟,即成。
用法:不拘时饮食。
功效:清热、利水。
茅根赤豆粥(《肘后备急方》)
组成:鲜茅根200g(或干茅根50g),赤小豆50g,粳米100g。
制作:将鲜茅根洗净,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捞去药渣,将赤小豆洗净加水煮至六七成熟,再将粳米倒入一起继续煮粥,即成。
用法:分顿一日内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湿热蕴脾,津液聚积不下等导致的下肢水肿、小便色赤短少等,也可用于因湿热引起的病证。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2]周俭, 中医营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
[3]常章富,临床中药学备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9
[4]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5]杨思澍、张树生等,中医临床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
[6]李经纬、李振吉等,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2,11
[7]谢梦洲,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8]闫婕,卫莹芳,龙飞等.不同产地赤小豆总三萜的含量测定及品质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2):305-306.
[9]戴聪杰,龚梅桂.赤豆与赤小豆的营养分析及比较[J].粮油加工,2010(0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