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大众版 >>新闻信息 >>新闻中心 >>新闻聚焦

新闻信息

药食同源----白扁豆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2.jpg

《咏扁豆羹》清·黄树谷

负郭无农课,他乡学圃能。

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

带雨繁花重,垂条翠荚增。

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

谷雨方携子,梅天已发秧。

枝枝盘作盖,叶叶暗遮旁。

伏日炎风减,秋晨露气凉。

连朝憧仆善,采摘报盈筐。

“一溪秋水到,满屋豆花开。”白扁豆,这生于篱落间的寻常作物,自古便以素雅之花、饱满之荚,悄然点缀着中国人的园圃与餐桌。郑板桥笔下“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勾勒出清秋的幽静风雅;而黄树谷《咏扁豆羹》中“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则以一碗豆羹的清味,娓娓诉说着扁豆从播种、采收到成羹的完整历程,其间满载田园之乐、劳作之美与清饮之趣。这味药食同源之品,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3.jpg

白扁豆以“藊豆”之名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记载:“扁豆白露后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惟豆子粗圆而色白者可入药。”其硬壳白扁豆,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本草思辨录》记载:扁豆花白实白,实间藏芽处,别有一条,其形如眉,格外洁白。且白露后实更繁衍,盖得金气之最多者。

4.jpg

白扁豆源自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其性微温,味甘,归脾、胃经。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等症。炒制后健脾化湿之功更著,尤宜于脾虚泄泻等症。

【现代研究】

本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磷脂、豆甾醇等活性成分。本品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抗菌抗病毒、神经保护及增强免疫等作用。

【注意事项】

 生品有毒:白扁豆含毒性蛋白(如植物凝集素),生用有毒,务必充分加热煮熟后方可食用,以彻底破坏毒性成分。

【甄选指南】

眼观:外形呈扁椭圆形,表面淡黄白色且平滑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醒目的白色眉状种阜(俗称“白眉”),子叶两片、肥厚且呈黄白色。

鼻闻:闻之气味微弱。

手摸:质感坚硬,种皮薄而脆。

口尝:口尝味淡,咀嚼时具有典型的豆腥气。

【药膳推荐】

白扁豆粥

组成:白扁豆30g,党参10g,粳米100g。

制作:白扁豆、党参洗净,粳米淘净。先将白扁豆、党参加水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煮为稀粥。

功效: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用法:早晚空腹温服。

玉米扁豆粥

组成:玉米50克,白扁豆25克,大枣1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将以上四味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继续熬煮,煮至米熟烂即成。

功效:化湿、利水、消肿。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

[2]周俭, 中医营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

[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6

[4]常章富,临床中药学备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9

[5]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

[6]李经纬、李振吉等,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2,11

[7]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8]谢梦洲,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我们及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