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丨动态】国家级骨科团队彰显硬核实力 望京医院多学科协作展现顶尖诊疗水准
老年髋部骨折,常被人们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是因为该病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若选择卧床静养等保守治疗方式,半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30%,一年内的死亡率更是能达到50%。即便患者一年后仍存活,其全身机能和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几乎再无下地行走的可能。由此可见,保守治疗的风险极大。
对于那些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而言,如果经过评估没有绝对手术禁忌,那么积极进行手术干预便是恢复行走能力、改善预后的首选途径。然而,高龄患者普遍存在器官功能衰退、合并症复杂、对手术及麻醉耐受性极差等问题,这使得每一台手术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异常艰难。这不仅是对主刀医生技术、勇气和担当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医院整体综合实力——包括多学科协作的深度、麻醉精准调控的能力、重症监护的水平以及围手术期管理体系的成熟度的一场全面检验。
正是在这种高风险背景下,我院创伤骨科团队于8月13日上午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团队凭借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成熟的诊疗流程,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里,成功为四位合并复杂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年龄分别为95岁、86岁、80岁、77岁,平均年龄84.5岁)实施了手术,其中包括三例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一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目前,四位高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正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严密监测与高级生命支持,恢复情况符合预期,家属对医院展现出的整体高超医疗水平和高效协作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集中体现了我院创伤骨科联合麻醉手术科、ICU等多学科团队在应对高危复杂病例时的整体协作效能,以及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
术前评估:多学科深度协同,精准绘制手术蓝图
面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的高龄患者群体,任何手术决策都建立在极其严谨的科学评估之上。创伤骨科在接到病例后,迅速启动高级别多学科会诊(MDT)机制:核心科室深度参与: 创伤骨科、麻醉手术科、ICU专家作为核心成员,第一时间联合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相关学科资深医师组成MDT小组。
患者术前X线片
全方位风险量化评估: 团队对每位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肝肾功能、凝血状态、营养状况、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进行了精细化、个体化的全面评估。运用先进的风险预测模型,量化手术麻醉风险。
个体化方案精准定制: MDT小组经过充分论证,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了最优化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选择、假体选择、微创技术应用)、麻醉策略(精准麻醉深度管理、血流动力学调控预案、重要脏器保护措施)及详尽的围手术期管理预案(包括液体管理、疼痛控制、抗凝策略、可能并发症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流程)。这种基于循证医学和团队智慧的决策,为手术安全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术前李永耀执行主任、岳红丽主任带领手术及麻醉团队进行术前准备
术中执行:高效精湛技艺与精准麻醉护航无缝融合
手术当日,创伤骨科团队凭借娴熟的手术技巧、标准化操作流程和高效团队协作,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四台高难度手术。
手术团队展现出对复杂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操作能力。特别是对95岁高龄患者实施的股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李永耀主任带领团队详细的讨论了患者手术情况,这台手术要求术者具备熟练的透视下复位技巧和微创置钉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压缩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团队核心成员杜雅超主治医生在十分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手术,体现了创伤骨科在微创骨折内固定领域的专业水准。
紧随其后的核心攻坚任务——连续三台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李永耀主任率领手术团队展开连续作战,在严格把控手术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手术时间,为高龄患者抢赢宝贵的手术时间窗,全力保障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
髓内钉内固定术中
麻醉手术科团队在此次集中手术中发挥了关键护航作用,他们根据MDT制定的个体化方案,术中实施了精准的麻醉管理。在麻醉科主任岳红丽带领下,高飞宇和闫彩云老师对这四台手术实施了麻醉,通过实时调控麻醉深度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确保患者循环系统在极其脆弱的生理状态下保持稳定,全力保障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在围手术期的灌注与功能。
面对高龄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瞬息变化,麻醉团队展现出超强的预判能力和即时处置能力,确保了手术全程的平稳。
高飞宇老师在实施麻醉过程中
术后监护:ICU无缝接管,高级生命支持构筑安全屏障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高危阶段至关重要。望京医院ICU团队展现了顶级的重症监护与高级生命支持能力。
患者术后立即被安全转入ICU,实现监护责任的无缝交接。在苏春燕主任医师的带领的ICU团队依托过硬的医疗水平及先进的监护设备,对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包括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内环境(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出入量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测与动态评估。
这是术后管理的重中之重。ICU苏春燕主任团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精准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液体治疗方案,优化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力,确保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预防低血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呼吸功能减弱的患者,提供精准的呼吸机支持模式,实施肺复张、气道管理等肺保护策略。快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维持血糖在理想范围。密切观察并早期干预可能出现的急性肾损伤、认知功能障碍、感染征象等,将各种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种主动、预见性的管理是患者平稳恢复的核心保障。
术后在ICU与苏春燕主任进行病情交流
卓越成效:流程优化与质量安全双标杆
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如此高风险的四台手术并确保患者安全,是望京医院成熟的医疗管理体系和稳定技术能力的体现。临床科室从术前评估、手术排程、人员调配、物资准备到术中配合、术后转运等全流程的高效流程管理和标准化操作,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实施。特别在高龄合并复杂基础疾病患者的处理方面,展示了MDT团队在处理高难度骨科病例方面积累的深厚经验和技术规范性。
目前,我院以创伤骨科、手术麻醉科、ICU为核心,联合多个内科科室的深度协作,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诊疗模式。这种成熟的MDT机制是应对高危复杂病例、保障医疗质量的核心支撑。
术后复查X线片
得益于各环节的精准执行以及团队的紧密协作保障,四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平稳。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内固定位置精准,人工关节对位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为患者的功能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康复治疗部已在患者床旁开始为他们提供系统的骨科术后康复治疗。患者家属对医院整体展现出的专业水平、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各科室间顺畅高效的协作配合表示高度认可,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此次四例高龄高风险手术的集中且成功完成,绝非仅仅意味着在高龄患者手术方面实现了突破,更是我院在高风险骨科手术系统化管理能力上达到新高度的鲜明标志。它充分证明了我院多学科诊疗(MDT)协作机制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有力验证了创伤骨科精湛的业务技术、手术麻醉科可靠的保障护航能力,以及ICU强大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力,三者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巨大效能。
展望未来,我院将在此领域持续开展探索实践,不断推动骨科诊疗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助力更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挣脱“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枷锁,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重新回归正常生活!